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從日常積累、專業提升、實際工作幾個角度來回答。先明確一點,我們所說的產品經理到底是什么?它需要什么能力?產品經理和互聯網中數量眾多的程序員不一樣,他們并不負責具體的產出,而是等同于產品和業務線上的大管家,他們是閉環系統規則的定義者與維護者,是負責讓產品從無到有,活得更久的靈魂人物。他們需要理解領導的要求,顧客的需求,再將需求整理從具體的方案,交給開發部門去實現,是周旋在開發、設計、運營、業務之間的多面人才。
做一個產品經理,既要有需求分析、專業設計、產品規劃能力、數據分析的產品技能,也要有人性洞察、溝通表達的通用技能。所以我認為產品經理在早期的快速學習的重點是能將這兩種技能運用自如。那么要想具備這些能力,我們該怎么做呢?
1.日常積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產品經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從日常的積累中鍛煉自己的產品思維。
看:用產品的角度看事物
一款產品做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經理是不是能直擊用戶痛點,而這種能快速抓到痛點、剛需的能力,是需要你能夠時刻站在產品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我只是拿軟件舉一個例子,并不是限于軟件,你平常看到一個新奇的玩具、零食之類的,你都可以站在產品的角度去看待它,不僅僅只是看表象,更要關注產品背后的邏輯。對于那些大多數人都能看到的數據和樣式,你更需要做是看到產品的本質。從這些積累中 培養自己的產品感,鍛煉自己快速的reach痛點的能力。
思:建立并不斷豐富自己的思維框架
說實話,我在前排看到了很多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幾乎每一個都不同,大家說的經驗也好,理論也罷,也都挑不出什么錯。但是對新人來說,這恰恰是需要注意的。就目前我所了解的而言,產品經理本身不是個一板一眼的工作,它知識體系也沒有一套特別統一的標準。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導致了你會在各個平臺或者網絡上,看到很多零星的知識,有很多的方法教你怎么看產品、怎么分析產品、怎么復盤整個運營活動…但是,你必須先挑選適合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斷修改和添加思考的維度和思考的細節。
問:多向老司機詢問經驗
這一項可能需要運氣,因為你真的到了工作中不一定會遇到好的前輩。但是你待的公司,如果連一個能問的前輩都沒有,那你真的要考慮換個窩了。比較好的方法當然是有人手把手地教你做一件事情,逐字逐句地跟你講清楚一個個概念,比自己去閱讀消化來得更快更好。但是這種“豪華”的配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有就把握機會。如果你要是遇到一個比較水的,那就努力做好自己的職責,提升自己,等待機會。
2.提升專業度
閱讀專業書籍。
閱讀書籍可以直接的增強對產品經理的認識,提高分析、設計、運營等一系專業能力,建議閱讀一些簡單易懂的書籍。
增大知識儲備。
產品經理應該有博而不專的積累。我一直認為產品經理是一個創意性的職業。你設計的產品是要到用戶手里,而你的用戶多種多樣,他們需要的產品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你要是想能夠先人一步的理解他們的需求,就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越是廣泛,代表你能夠理解的人越多,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更深入。以此更能夠洞察人性、發現需求。像是心理學和營銷學的書,你完全可以多看看。
增強硬實力。
產品經理不是必須要懂技術,但懂技術一定是一個優勢。我說了不算,但是馬化騰曾在一次內部演講上說:好的產品交到一個有技術、能力有經驗的人員身上。會讓大家更放心。你如果對前端、后端都是兩眼一抹黑,人家說什么是什么,好家伙,做個東西連成本具體是多少都摸不清,做出來設計,也是今天拆、明天補的,到那里跟程序員一說話就是:不就改幾行代碼嗎?這不很簡單嗎?大哥,你行你來呀。也不怪技術要跟你翻白眼。
培養通用技能
別看產品經理穿個宅男浴室拖,實則深藏不露,八面玲瓏。經常需要向上溝通、向下溝通、平級溝通,對接的角色包括:老板、開發、設計、測試、運營、法務、財務等等,是團隊里的潤滑劑,做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自己臉皮都會變厚。熟練地掌握word、 PPT、 PS 等辦公用軟件。以便于后期生成需求文檔,會有更適當的展現方式。由于需求文檔是通過你設計的產品功能及圓形方案形成的,它的主要作用需要被傳遞給項目組成員進行后續的實施。所以衡量一個需求文檔合格的標準:簡單易懂。能用一張圖表達的就不要搞一個文檔。至于到底是用word還是PPT, Ps來展現,都不必要太過糾結。
3.實際工作:輸出和總結
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并且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量之后,要做的就是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了,新人在剛開始實踐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心有余力不足,意思就是知識概念信手拈來,可卻常常不知道怎么在實踐中發揮出來。關于這個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就得勤學多練。我認為不管在什么職位,多輸出,多總結都是成長比較快的方式。你如果只是把知識放在腦子里,那始終都只是舶來品,你只有真正的去消化吸收完全從自己的經驗。才算是真的學習透了。就像是我自己,其實我是第1次整理這種有關產品經理的文章,但是我自己在總結過程中明顯發現,我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學習路徑,都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